手機是上世紀末最為便捷的發明之一。隨著安河禁止駕車時使用手機等手持電子設備法律的實施,藍牙耳機成了開車人士耳邊的常備「飾品」。這些電子時代的新玩藝兒對人體是否有害,常掛著藍牙耳機是否會引起腦部疾病等,相信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人手一機惹關注

圍繞手機對人體是否有害的爭論由來已久,關於手機致癌的理論也深入人心。美國癌症研究中心對於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指出人們一直懷疑手機可以致癌,主要有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是因為手機的確釋放能量輻射人體,手機釋放的無線電波是一種能量,身體組織在高強度無線電波能量環境下會被加熱。擔心者認為,手機發射的能量會導致用戶癌症發病危險程度增高。其次,手機技術1980年代在歐洲出現,但是直到1990年代才在美國流行開來。由於這項技術發展時間短而且非常迅速,對手機輻射幾乎沒有一個長期的系統的研究,因此其威脅大小與否比較神秘。第三,手機用戶量增長也非常迅猛,關心這一問題的人數自然就多。就美國而言,截至 2008年底手機用戶有2.7億。這個數字在2000年是1.1億,2005年是2.08億,增長是非常快的。因此,瞭解手機到底對人體是否有害,是一個很迫切的課題。

手機發射的無線電波是一種電磁能量,電子能量又分為高頻和低頻。手機發射的是低頻,我們熟悉的X光機發射則是高頻,人體長時間暴露在高頻下容易致癌。因此人們擔心手機和癌症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研究發現,手機輻射最強的部位是天線,一般在通話時最靠近頭部,手機離頭部越遠輻射量就越小。手機發射能量的強度,取決於本身發射信號的強弱或者最近的手機發射基站的信號強弱。

手機通話時,通過天線發射信號到最近的中轉基站,中轉站再把信號傳回電信公司總機房,再與其它手機進行通訊。那麼距離基站越遠,手機就需要發射的信號強度越高,也就是輻射強度越大。因此,手機用戶受輻射量的大小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通話數量和時間長短、與最近基站的距離、手機通話傳送的質量、手機的大小、天線伸縮的程度、手機是否有免提通話功能等。由於手機使用是靠近頭部,因此人們比較擔心對腦有損害。

美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者對腦瘤、人體中央神經系統,以及手機常接觸的頭和頸部進行研究。結果沒有發現手機和癌症有什麼密切的關係,但是科學家也認為需要進一步地研究才能下結論。

手機和腦瘤

世界衛生組織在1999年組織13個國家對此問題進行研究,研究觀察期為10年。至今已經十年到期,但是這個報告的推出時間卻一再推遲,致使不少科學家紛紛以個人名義發表研究結果。

英國輻射研究信託組織,是一個專門研究無線技術電磁波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機構,它的資金來源於慈善捐款。他們彙集13國家研究機構的數據,在2009年8月 25日發佈了一份研究報告,名稱為《手機和腦瘤》。該組織的總監Eileen O'Connor指出,現在是政府和手機生產企業停止否認手機微波輻射對人是否有害的時候了,該做的應該是如何阻止這種損害的加深。

英國手機課題獨立專家組主席William Stewart爵士早在2005年1月就警告說,兒童最好不要使用手機,因為發育中的兒童大腦對輻射很敏感,可以比成人多吸收80%的輻射。

《手機和腦瘤》指出,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各國政府都面臨如何保護兒童免受手機危害的壓力,俄羅斯政府已經正式規定18歲以下人士禁用手機。英國、以色列、比利時、德國、印度等國不提倡兒童使用手機。法國行將立法禁止出售手機給兒童,現在已經在學校內禁用手機。報告中還警告,現在科學證明無線設備發出的輻射導致腦溢血,對男性精子有害,例如減少精子數量、降低精子活力等。

瑞典Orebro大學腫瘤學教授Lennart Hardell表示,依賴手機的人得腦瘤的幾率高於常人2.5倍。華盛頓大學Henry Lai博士研究顯示,試驗小白鼠暴露在政府規定的安全微波輻射條件下2小時後發現,小白鼠腦細胞的DNA遭到破壞。

歐洲12家研究組織在2004年公佈的REFLEX研究結果顯示,他們在7個國家為期4年的研究發現,手機的輻射傷害細胞和DNA並導致發生變化,並對新生細胞也產生影響。

韓裔醫學家Seung-Kwon Myung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家庭和社區健康中心總監Joel Moskowitz醫生為主的研究機構,在2009年10月13日美國《臨床腫瘤學雜誌》上發表的的論文表示,最新的研究表明使用手機超過10年以上的人,患腦瘤的幾率要高出很少用手機的人30%。

美國腦瘤登記中心總監Lloyd Morgan認為手機基站對人體的影響也很大,可以導致癌症、流產,甚至使人產生自殺念頭等危害。比如在台灣境內現有1,500個移動手機基站,台灣立法者要求移動公司把這些豎立在居民區裡的基站都移走,學校不能在移動手機基站強輻射範圍內。

德國大學的Joachim Schuz和他的同事,2006年在《美國流行病學月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使用手機超過10年以上的用戶患腦瘤的危險增倍。他們指出,當你使用手機的時候,只有10%的能量用於通話,其它的都作用在離手機最近的物體上,也就是人的手、頭部等。

本地腫瘤醫生:「手機致癌?沒有證據」

記者採訪到多倫多大學醫學網絡的馬格利特公主醫院醫生勞派瑞(Normand Laperriere),該醫院是加拿大專門治療和研究癌症的醫院,勞派瑞是治療輻射腫瘤的專家。

在見到他之前,記者滿以為可以從他那裡得到不少手機有害的數據,沒想到勞派瑞坐定之後開口就是:「手機致癌?現在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手機和腦瘤之間有關係。」

他表示,從來不相信這類傳說,但是他本人並沒有從事相應的研究,只是比較關注這一話題,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治療輻射導致的腫瘤。他向記者介紹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研究結果,指出丹麥研究人員追蹤調查超過6萬名手機使用者後得出結論認為,使用手機不會增加人們患癌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5日在最新一期美國《全國癌症研究所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挪威、丹麥、冰島的總稱)長達30年的研究(對20歲到79 歲的成年人)顯示,情況並沒有那麼可怕。研究人員選擇了超過6萬名手機使用者並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其中有5.2萬人使用手機長達10年以上。研究人員將手機使用者的名單與丹麥的全國癌症記錄進行了比對。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短期或長期使用手機,都沒有發現使用者腦部和神經系統發生腫瘤的危險增加,也沒有發現會使眼部疾病、白血病和癌症等的發病率上升,尤其是在1998年到2003年間手機高速普及的時段,也沒有異常現象發生。

研究組織者、丹麥癌症學會的Isabelle Deltour表示,如果手機真的能引起腦瘤,那麼在某個特定的時期(手機大規模應用之後)應該有大批腦瘤患者出現,但是我們並沒有發現這一現象。

本地研究人員:「手機不可能致癌」


多倫多大學助理教授、輻射與健康安全諮詢公司首席物理學家Anthony (Tony) M. Muc,是加拿大為數不多研究手機輻射問題的專家。

他表示,自從微波爐問世以來,手機及相關技術也一直成為科學家研究的對象。目前還不能斷定手機會致癌,但是人們一直對此擔憂。他指出,手機頻率在450兆赫、900兆赫和1800兆赫幾個頻段上,和微波爐的頻率(2450兆赫)相接近。這些設備和電視、收音機等電器一樣,釋放的能量不足以改變人體化學結構,不像X光和伽馬射線那樣,對人體可以造成放射危害。

他說,我們把微波爐放在家裡使用的歷史已經超過40年,而且依然在北美非常流行,幾乎在每個家庭都可以看到。還沒有看到對人體有什麼危害,而且科研人員一直在關注著。他表示由於手機頻率和微波爐比較相近,那麼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手機貼近耳朵是等同於把微波爐靠近耳朵,這一說法頗為流行。英國一家健康保護組織測定,人使用手機導致體溫局部升高為0.1度,遠遠小於微波爐解凍食品的威力。

Muc解釋說,主要是因為手機和微波爐的功率不同,根據世界健康組織的數據,手機的功率在0.2到0.6瓦之間,而家用微波爐的功率則在500到1000 瓦之間。手機的電力供應來自一塊小小的電池,如果在距離人腦1釐米的距離使用,那麼其輻射程度只是微波爐的千分之一。因此手機的輻射量可以忽略不計,就像我們沒有在意微波爐的輻射一樣,因為強度遠遠不夠,尤其當它們離人體有距離的時候。

Muc認為,安全沒有必要擔心或者禁止使用手機,這是不科學的,有的人可以提倡不使用手機,但是這不是科學。

加拿大官方機構:研究數據有限

手機在加拿大人的生活中已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出門忘帶手機很可能一天什麼事也做不了。截至2008年3月加拿大無線通訊協會的統計,有2000萬加拿大人使用手機,佔了全國總人口的62%。該協會估算,在城市範圍內有70%的人口使用手機,有些大城市則有80%的比例。

2008年加拿大手機使用者平均每個月通話時間為411分鐘,在世界53個排名國家中名列第4。其它幾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美國832分鐘、香港460分鐘和印度432分鐘。

和電子郵件、普通信件等通訊方式相比,使用手機顯然會讓人們有更多的擔心,因為使用者在通話時要處於輻射中。手機對人體輻射的影響,取決於手機離你的頭部有多近和通話時間有多長。

加拿大衛生部對此問題的報告指出,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使用手機和腦癌有關。現有關於手機導致腦癌的研究,都存在數據有限的問題。

加拿大衛生部警告說,無線電波可引起腦部局部溫度升高、改變蛋白質結構、影響神經。同時也會影響人的一些行為,比如分散注意力、減弱注意力等,這可以引發其它危險。

美國癌症研究中心:暫持「無害論」

該協會最新的官方觀點顯示,看不到手機和腦瘤有什麼關係。美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監測報告,也沒有發現在手機開始盛行的1987年到2005年間,腦癌的患者有增加的痕跡。該中心總監Deepa Subramaniam博士表示,就目前的研究來說,這個話題還沒有定論,研究還在進行之中。

研究結果迥異為哪般?

多倫多馬格瑞特醫院腫瘤專家勞派瑞表示,他之所以不相信手機有害論,是因為他不相信那些研究人員可以得到手機用戶準確的通話時間數據。他相信電信公司不會提供這些數據,而被訪者僅僅是靠估算,這樣的研究結果不具嚴謹性。

他表示,用戶手機使用的有用信息包括使用的頻繁程度、通話長短等,這都是研究人員問卷調查是通常會問的問題,其準確程度完全取決於被訪者的記憶力和精確度。如果被訪者都是腦癌患者的話,他們會潛意識強調手機的使用程度,從而造成數據偏差。而健康的人可能會比較疏忽這些數字,電信公司決不會提供這些私人數據。

另一方面美國癌症研究中心提出,手機技術自1990年在美國流行以來,從以前的仿真信號轉為現在的數字信號,其頻率和釋放的能量都有所改變,因此參照係數都不同,對研究結果也會有影響。

由於癌症的發病週期長,接觸致癌物質之後往往幾年或幾十年後才能發現。科學家們不可能長期監測大量使用手機的人群,因此會造成結論的偏差,甚至說現在還為時尚早。

有害論者警告莫樂觀


資料顯示,過去5年世界上有40%的人使用手機,2005年全球手機使用者通話時間是5.6萬億分鐘,到了2010年將會有25億手機用戶,通話時間將猛增到12.6萬億分鐘。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癌症研究專家Dr. Henry Lai的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06年7月全球共有326個機構在研究這一課題,有67%的獨立研究機構認為手機有害,手機公司資助的研究機構只有28% 認為手機有害。他指出,2005年手機電信公司創造了5700億美元的利稅,這一巨額收益足以讓政府忽視手機的危害,如同當年菸草公司極力掩飾吸菸危害健康的故事一樣。

他表示,之所以很多機構沒發現手機會導致腦瘤,是因為研究的時間不夠長,大規模腦瘤還沒有爆發。未來幾十年才應該是高發期,到了那個時候才注意的話就未免太遲了。類似抽菸問題,研究肺癌患者的抽菸史,10年顯然是不夠的,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知道結果。

有網民表示,這種沒有發現威脅的論調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不要忘了在伽利略之前,那麼多人對著星空望了幾百年,不是也說所有的星星都繞著地球轉嗎?或許 10年以後你去見醫生,他看到你的報告之後說:「哦,很怪啊!」這不過是「很糟糕」的另一種委婉說法而已。你赫然發現自己只剩下十年的生命了,而你原本期望還能活20年的。你用那部過去十分時尚的手機給家人打電話通報這個壞消息,醫生說就是這部手機害了你,並告訴你最新的研究顯示,手機對你的細胞複製有影響,甚至改變染色體遺傳基因末端。真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怎麼想?

小心使用 防患未然

不管怎樣,正反雙方都同意以下建議:儘量使用免提鍵或者有線耳機,拉大手機和人腦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在手機信號弱的地方。在身體其它部位攜帶、放置手機的時候,最好把手機關掉。

手機信號的強度大小必須能接通3000英呎以外的中轉塔,藍牙耳機的信號強度只需要接通30英呎以內的手機即可,也就是說藍牙耳機的輻射量是手機的1%,使用藍牙耳機可能會改變手機對人體的輻射程度,但還是會有輻射。

雖然還沒有直接數據顯示手機對兒童腦部發育有影響,但是由於兒童的神經系統正處在發育之中,過早暴露在輻射之下不是件好事,而且未來他們使用手機的時間還長著呢,因此最好不要讓兒童使用。

資料轉載自:http://www.funf.tw/Article_Content_id_8753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長腿辣妹發明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